跳至正文

路网运行智慧监测

    成果介绍

    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快速发展,智慧交通正从概念走向现实。AI通过深度学习、计算机视觉和大数据分析,在交通管理、安全防控与效率提升中发挥核心作用。

    1. 全息路口系统:多维感知优化通行效率
      全息路口系统通过路侧摄像头、雷达和物联网设备,实时采集车流、行人、非机动车等多维度数据,构建三维动态交通模型。AI算法可分析路口拥堵成因,动态调整信号灯时长,降低30%以上等待时间;同时,通过预测潜在事故风险(如闯红灯、鬼探头),提前向车辆和行人发出预警,显著提升路口安全水平。
    2. 智慧停车系统:资源调度与无感支付
      基于AI的智慧停车系统整合城市停车场数据,通过APP实时推送空闲车位信息,并规划最优导航路径。借助车牌识别和信用认证技术,实现“无感出入+自动扣费”,减少80%的停车等待时间。此外,AI还能分析区域停车需求高峰,辅助城市规划者优化停车资源布局。
    3. 全息收费站:无停留通行与精准稽核
      传统收费站通过AI升级为“全息感知”模式,利用多目视觉+毫米波雷达识别技术,实时检测车牌、车型及载重信息的精准抓取,配合ETC实现车辆无停留通行。同时,AI稽核系统可自动比对交易数据与视频流,识别逃费、套牌等异常行为,稽查效率提升90%,保障收费公平性。

    道路巡检与交通安全卫士:主动防控风险
    AI道路巡检系统通过车载摄像头及固定监控设备,自动识别路面坑洼、标线磨损、护栏损坏等问题,并生成维修工单,响应速度较人工提升5倍。交通安全卫士可实时监测车辆驾驶情况、行人危险行为,通过语音警示或联动云端管理平台干预,降低人为事故风险。

    成果亮点

    (1)充分利用路侧感知设备,对不同交通场景实现路网全面覆盖;同时,运用AI算法分析等先进技术,实现不同场景下的具体应用,提高智能化使用率,降低人工处置工作量。如全息路口系统中事件识别准确率达97%以上,目标检测准准率达97%以上。

    (2)依托前端感知设备对路口、收费站等场景的实时感知,实现对路口情况进行监管,可对道路运行状况进行直观展示与查看。

    (3)依靠物联网、多源数据融合等相关技术,对道路设备和设施的运行状态进行分析,实现项目制设施设备状态的统一监测。

    团队介绍

    团队是公司核心技术研发的中坚力量,依托清华大学智能车路协同技术研发背景及国家863计划“智能车路协同关键技术研究”的长期积累,致力于通过V2X(车路协同)技术推动智慧交通系统的革新。该团队由清华大学的顶尖科研人员与行业资深工程师组成,核心成员深度参与多项国家级技术标准制定,并拥有近20年智能交通领域的研发经验。

    团队以“车-路-云”全栈技术为核心,自主研发了C-V2X通信协议栈、智能路侧感知设备、高精度融合算法及云端协同平台,构建了覆盖“感知-通信-决策-控制”的全链条技术能力。

    截至2023年,团队累计申请专利26项、软件著作权98项,主导或参与7个国家级车联网先导区建设,覆盖全国30余座城市、超5000个智能路口,服务10余家整车厂及一级供应商。其技术成果荣获工信部“绽放杯”5G应用大赛一等奖、车联网网络安全演练优秀企业等荣誉,并推动中国车路协同标准走向国际前列。